肉雞體內菌群失調導致飼料便的原因及防治
2021-05-15
青島中仁動物藥品有限公司
中仁動藥
肉雞體內菌群失調導致飼料便的原因及防治
肉雞糞便中存在未消化的飼料,也被稱為“過料”,是肉雞場相當普遍的問題,表現為糞便不成形,外附標志性的白色尿酸鹽;糞便含有黃色肉眼可見飼料,有時有水樣便;雞毛色不好,雞群均勻度差。它表明肉雞消化系統有健康問題,導致生長緩慢、飼料轉化率差,生產成績會因此受損嚴重,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。
一 菌群失調是導致飼料便的主要原因
菌群失調也稱為生態失調、過料綜合征、濕便綜合征、非特異性腸炎或其他名稱,是指腸道菌群的突然變化,這種改變可能不僅是細菌數量的變化,也可以是各菌群成分的組成改變。
1 主要癥狀
糞便中含未消化的飼料;濕便;采食量連續幾天相對穩定(在該增料的時候增不上去);偶爾有挑食的現象;水/料比增加;腸道充血與炎癥;腸壁變薄、透明、易破裂;暢中有黃色粘液;有時候肌胃可見病變。在使用墊料飼養時(非籠養/網養),能看到該疾病的一些副作用,如:腳墊病灶,胸囊腫,各種菌血癥,股骨頭壞死和跛行。在很多時候菌群失調伴隨肌胃病變。這種現象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,但一些研究人員的調查證明,菌群失調,特別是消化道某段含有大量俊菌時,極易造成肌胃糜爛。
2 病理特征
菌群失調常發于2 1日齡,有時可發生于15日齡。由于抗生素促生長劑的限制使用,發病率有所增加。
最常見病理特征如下:糞便直到12日齡都看起來不錯,在15日齡左右糞便變濕,隨后糞便中開始有橙色粘液,在25日齡左右糞便中會有未消化的飼料。
3 發生原因
本病的病因涉及幾個因素:飼料問題或飼料成分劇變(如低蛋白飼料變為高蛋白飼料),劣質飼料原料和飼料衛生不佳;飼料中有不好消化的成分,成為病原微生物生長的底物;管理不善或環境差;養殖場不衛生;亞臨床球蟲病;濫用抗生素;應激等。
二 診斷與治療
剖檢肉雞,如果看到以上討論的癥狀即可確診,然后用抗生素治療并觀察效果:如果病情有所改善,問題很可能是菌群失調;如果病情沒有改善,則問題可能與病毒、霉菌毒素、生物胺或酸敗脂肪等有關,需要由專業獸醫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三 預防策略
在菌群失調高發期,即上述所說的從12目齡到30日齡,首要目標是改善消化系統。這一時期最易被獸醫和飼料營養師忽視,他們通常關注第一周和最后階段。
在12至30日齡有必要提高飼料原料的質量,避免未消化的飼料成為病原微生物的底物(要注意谷物的粘度,豆粕和脂肪質量)。必要時添加外源酶;使用天然產品,幫助維護和恢復腸道菌群平衡;在飼料中添加有效的霉菌毒素結合劑;檢查水質和水中微生物指標;檢查是否有亞臨床球蟲。采取適當的抗球蟲方案;審查管理方案,以盡量減少應激,并改善養雞場的衛生條件;使用益生素或中藥提取物以維持腸道健康。
如上所述,過料總是在消化道組織糜爛影響其功能或腸道菌群失調時發生。使用益生素和中藥提取物可以做到以下兩點:
(1)恢復和維持消化道組織的完整性
免疫作用:一些植物所含的化學物質如脫霉一號中含有的大蒜素,能刺激腸道局部免疫力,預防腸道炎癥。
抑制有害菌,提高飼料消化率:酸益康抑制有害病原微生物繁殖,促進有益菌生長,減少發病率,提高飼料轉化率。
(2)恢復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
中仁產品--昂立奇、牧蘭寶、卵腸康等都含有多種有益菌,能平衡腸道內菌群,修復腸道粘膜,防治腸炎,確保腸道菌群健康,消化系統發育良好。提高飼料轉化率,降低料肉比,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。
關鍵詞:
上一篇:
下一篇: